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我校在上学期高一年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试点工作基础上,今年秋季在高一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以及健全的人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学校规划,制定以下计划: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学会分享与合作,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1)课程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能力等,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选择课题,以社会为大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可行性实际情况,按学期拟定主题,并细化可供学生研究的若干子课题。
(2)时间安排:
1.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置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我们融城中学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三年级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每周安排三节课,开题安排在开学第一周(两周时间)中期汇报安排在半期考前一周(一周时间),结题安排在学期考前两周(两周时间)(个别的也可安排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结题,便于学生假期继续研究,但各年段不超过三个这样安排的课题组)。整个活动共安排17周。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管理:
1.成立课题指导组:
学校指导组:组长:分管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各教研组长
年段指导组:组长:年段长 副组长:各集备组长
班级指导组:组长:班主任 副组长:各指导教师
2.开发教学资料与资源:
教学资料有上海科教社出版的《学习包》、《研究性学习案例》,鼓励指导教师自编资料。
教学资源有校内资源:图书馆、实验室、信息中心、校园网等。有校外资源:图书城、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单位的文档资源、社会生活、自然景观等资源。
3.教学管理:
(1)课程管理:
每周三节,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必须作好课时指导计划,安排课时指导内容,形成有序的课时管理模式。课时活动应该明确内容、规范行为、确立组织形式,强化活动领导,确保提高课时质量。
(2)学生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高一学生要全员参加,学生课后要认真填写《活动手册》。
(3)教师管理:
全体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每周研究性学习时间要下课题组组织指导学习,没有到位算旷教。指导教师课前要有教案,课后要填写《活动手册》。
(4)安全管理:
年段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外出活动,必须提前一周报年段审批,俟安全措施到位后,才可予以批准。年段必须拟定安全管理措施,并向家长通报。学生外出活动,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反馈,确保工作安全。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模式:
1.以班为单位,学生自主结合(最好是有共同兴趣,特长互补的为一组),原则上每6人组成一组,自选组长,自聘指导教师(以本班科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本年段,本校教职工或校外专业人员等)。
2.学生自主界定:(1)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但要遵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2)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指导界定:(1)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2)指导内容是提供背景材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或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4.教学基本程序:
学生:确定课题——组织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中期小结——实施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的报告的交流与论证——自我评价。
教师:指导选题——指导制定计划——指导研究——中期小结——指导研究——指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参加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结题评价
五、“研究性学习”的结题与评价:
1.结题形式:(1)“写”,即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课件等(报告字数3000字以上),每个课题组都要按时缴交研究报告、《活动手册》等。(2)“讲”即以班级或年段为单位组织有代表性的“成果汇报会”“论文答辩会”等。(3)“展”即以班级或年段为单位展评优秀的研究报告等,并汇编成册。
2.评价形式:(1)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每个阶段结束之后,指导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并作出评价鉴定;(2)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过程性,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成果评价为辅,鼓励学生转变观念,重在参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含量;(3)评价结论以等级制为形式,侧重于鼓励性和促进性,对于研究方向正确,研究过程能够积极参与,有一定的感悟和成果可以在分数上予以鼓励;(4)每学年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必须填入学期成绩报告单,送达学生本人及家长。
福清融城中学教研室
2015月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