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退休的时候,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教育生涯?是教书匠还是教育家?
孔子是前无古人至今仍无来者的教育家。我们当前很流行的教育理论,比如生活教育,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都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渊源。孔子当年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光辉灿烂的思想,我们今天仍然没能完全践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对他无限地追思,以至于在坟前为他守丧三年。有一个叫端木赐的学生,三年丧满,仍不愿离开,又守三年。
其实在今天看来,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编制而又生活贫困的老师。六十九岁那年死了儿子,他连椁都买不起。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人在杏坛上独放光芒?有一个细节或许能给我们带来答案。孔子有一个学生得了恶性传染病,被隔离,奄奄一息。孔子毅然去看望他,而且还从窗口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无限感伤,重复地说着一句话:“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这样好的人却得了这样恶的病!”要知道,孔子手里握着的可是可怕的传染源,孔子是用生命慰藉他的学生,试问这样的大爱古今几人有?正因如此,所以杏坛之上孔子独放光芒!
有人说,我们怎么能和孔子比呢?人家是素质教育,我们是应试教育;人家传授的是道,我们传授的是考试技巧;人家是教育家,我们纵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过是一个训练家。这类老师抱怨太多,是因为师德太薄!孔子如果活在今天,他不会抱怨,他只会埋头苦干。他会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了解,他会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忠诚,他会对每一节课都十分用心。
孔子说千里马之所以受人称赞,不是因为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因为它至忠至厚的德行。假如一匹马有日行万里之能,然而品质恶劣,那么它除了害群,还有何用?一个老师如果丢失了师德,和这恶劣的马匹有何区别?必然招致学生恨,家长怨,社会唾弃。一个老师如果他的师德不断厚重,日积月累,他日或许能超越孔子。孔子生前热切地呼唤着超越者,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不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