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另一个贬义的叫法是“教书匠”。为什么社会上对我们教师会有这种称呼?因为我们许多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名流水线工人,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很多老师在教孩子时,忽略了孩子思考的过程,忽略了教给学习方法,而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全部塞给他们。殊不知,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害了孩子。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了方法就是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交给了捕获猎物的猎枪,学生就可以用它去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感触更深。小学生学习科目以语文、数学为主,比较单一,我们的很多老师有大量的时间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的成绩大多是优异的。但是,一旦升入初中,面对科目繁多,以自觉自主为主的学习环境,一部分已经拥有学习方法的学生,将如鱼得水,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另一部分被动式学习,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学生,将很难适应,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甚至一落千丈。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平常教育教学当中,应当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以下本人将针对语文教学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掌握预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查找资料法、批注法、质疑法……把好了预习关,课堂上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于有了一定知识的积淀从而有了自我的见解,有了主动的表达,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创新的火花,课堂就如同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水,有浪花轻舞,有音乐轻扬,令师生陶醉。
二、教会学生有效地阅读,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课上,可以教会学生观察思考的方法、分工合作的方法、动手实验的方法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的学习,能逐步达到学懂学会的目的。经过多次训练,这种教法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学法。如《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其重点段落层次结构相似,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学: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1)说说这节介绍了晏子的什么事?(2)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你很喜欢文中的晏子吗?为什么喜欢?(4)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然后用迁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余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诱发;有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激活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最后,在课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法,来丰富语文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并拓展延伸。
三、教会学生运用学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一种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练习必须有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学习者将无所适从,认知图式不能形成。同时,练习还必须有变化,只有经过在变化的情境中的练习,认知图式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策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我爱绿叶》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什么”引出 “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片痴情”,点出我爱绿叶的感情之深。接着用“我爱绿叶,因为…..”的句式,分别说明了我爱绿叶的原因。最后与课文的开头照应,表达作者的愿望。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我爱荷花》《我爱小草》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方向。
数据正在努力加载中,请稍候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