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安全教育 -> 详细

关于做好新学期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作者:王经柱 | 文章来源:福清融城中学 | 阅读数:1565 | 发布人:王经柱 | 发布部门:总务处 | 发布时间:2014-08-29 10:37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福 清 融 城 中 学

融中[2014]060

关于做好新学期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

新的学期开始了,迎来新的师生、学校有新的面貌,安全问题又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虽时至秋天,但天气仍然酷热难忍,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游泳安全,防火安全,防雷击、防暴雨、防台风等安全问题尤显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的增强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自防自救能力,创造平安祥和的教书育人的环境,郑重要求相关人员做好以下本职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明确安全无小事的深刻认识,明白“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全体教职员工本着“一岗双责”的原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担负起相关的安全工作。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增强安全意识,时刻关注安全问题,尽心履行安全责任。

二、强化师生安全教育

深入有效的宣传教育是全面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学校要重点强化预防溺水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的安全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充分利用校刊、LED、图片、录像、讲座、国旗下讲话、疏散逃生演练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校性安全宣传教育。各班主任要快速、及时落实“十人联保”制度,在开学第一周内把“十人联保”名单以电子文档和纸质形式在开学一周之内上送到校保卫科(邮箱地址:1047820396@qq.com或者243868169@qq.com)。立即实行课前“五分钟”安全教育制度,根据季节性的安全问题,各班利用一节班会课,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类实施消防安全教育,班主任要认真详细编写教案,组织上好一节消防安全教育课,课后把教案统一由年段长送到保卫科存档。“两一”的班主任还要注意军训期间师生的身心安全,做好“防中暑”的安全措施,向新生宣传“交通、防溺水、防火”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乘坐“三无”车辆,绝对禁止学生骑机动车、助力车、摩托车;反复告诫学生不得擅自下水游泳,不要到山塘、水库、溪河、池塘游泳、玩耍。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主动了解新生的思想情况,摸清新生的思想现状,及时发现新生的思想情绪,消除

不利于安全稳定的思想苗头。

三、切实做好校园消防安全防范        

认真细致的检查是发现隐患,防患未然的重要举措。要求消防责任区的各责人就所辖区域的建筑设施开展彻底的自查:墙体是否破裂,门窗是否牢固,防护栏是否结实,消防设施消防栓是否完好、是否有水,灭火器是否充足有效,应急灯是否可用,电线有无脱落或乱搭,开关是否破损,电风扇是否牢固,火源有无控制等,并将检查的情况上报到校保卫科。全体师生应该要共同查找隐患,强调家庭隐患我发现,学校隐患我排查。此外,学校安全部门要安排并落实每天的带班领导和值班老师的值班巡校工作。现将开学初的几点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1829日下午教工大会结束后,校安全领导小组按照上学期末人员分组的情况召集各消防责任人对全校及周边进行安全大检查,做好记录并上报安全隐患。

2829日下午5:00召开安保人员会议,重申门卫管理,落实保安奖惩制度。

3830日,校保卫科对上报的隐患进行分门别类,以通知书形式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

4831日下午邀请刘大华教导员和李雄华警官在新区大礼堂对两一新生做法制报告。

595日,校安全领导小组对整改情况进行验收。

6、安排由陈兴老师在开学初组织开一次消防安全观摩课。

四、积极防御各类自然灾害。

秋季开学初期又是台风、暴雨、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多发季节。开学初,要集中开展一次预防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的安全教育,并针对暴雨、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校舍倒塌等灾害事故,组织师生开展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与逃生演练活动,提高师生避灾和抢险救灾能力。

五、扎实做好秋季卫生防疫。

秋季食品容易变质,是学生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开学后,安全部门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食堂、副食品店、宿舍等场所和饮用水设施卫生进行一次大清理。要认真落实食品原料购入索证索票制度,严把食品采购关、加工关、餐具清洗消毒关,保证校园食品安全卫生,防止发生师生食物中毒。

                                                        福清融城中学

2014-8-29

发文部门:保卫科

抄送:校长室、书记室、团委、各年段、各班级

福建微特软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销售QQ:775318958                    技术支持QQ:736396592                   网站备案号: 闽ICP备13008118号-1 

闽公网安备 35018102000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