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融城中学 俞强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因,主要是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阅读教学目的的偏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吸收,并从中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和受到读物情、理、美、善的熏陶。而有的老师往往将阅读教学囿于识字、解词、释句、分段、背诵等方面;有的教师却热衷于政治思想的分析和挖掘,过分强调知识性、思想性和科学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的轻视阅读的独立地位;有的夸大了阅读对写作的功效,没有教学生学会在阅读同时吸收各种营养,让他们渐渐熏出书香气;有的重视了课内阅读以及他和生活这部大百科全书的联系,往往局限课堂、偏重考试、情境封闭、路数僵化,如解剖尸体,没有向生活做全方位的开拓。没有了源头活水,哪里会有“一池清水”?
二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简化。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三年的阅读任务被压缩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剩下的时间用来搞复习的做法一时盛行;另外,教学过程中以一般模式代替寓于个体的独特品格的认识过程,也是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因急于赶进度,只让学生在课始时把课文浏览一遍或读两个片段,或者在预习时泛泛读一遍,然后就过快介入分析、讲解、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最后留给学生的充其量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
三是教法上的失误。满堂灌的旧模式还没有绝迹,新的满堂问、讨论式、练习式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没有以学生的阅读为基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利于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
以上这些阅读教学的误区绝非个别现象,它早已严重地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效果。那么阅读教学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全面发挥阅读教学原本应有的作用。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复杂的情感活动。它是以感知文字符号信息为手段而进行的判断、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比较、想象、联想等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文字感知过程中要具有掌握工具书认读的技能;在理解文字的意义的过程中要学会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截取重点、归纳中心、笔记评注、翻检书目、比较研究等技能;在口诵过程中要具有汉语拼音、说普通话和吸收反馈校正语言的技能等。阅读活动就是学习这一整套的阅读技能技巧,达到“言皆出于吾之口,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同时,也要注意课文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载体,它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阅读过程也伴随着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观文者就应“披文以入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一切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计地全方位地激活学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地发挥阅读教学的功能。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精心地选择了一段录象,让学生对贾府这个典型的环境有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在教《雷雨》时,就安排了几位朗读较好的学生,到台前分角色表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对课文有关描写的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要充分地弘扬阅读个性。现代教育学的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心理,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和思索,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因此,要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才会得到调动,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将鉴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提高审美情趣。面对他们丰富的答案,不能将其简单否定,或者把教参成说,一己之见作为标准答案而“排斥异己”。那样只能泯灭他们的认知天性和创造天性,不利于良好的阅读效果的形成。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把我”的父母认定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诸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关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受到恶棍无赖般的“弟弟于勒”之苦之害对之避如瘟神是不是也可以谅解呢?在分析《愚公移山》时,愚公所体现的“人定胜天”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锲而不舍的毅力固然可贵,而对“愚公将山移至“渤海之尾”是否也会对别人造成困难的疑惑,我们是否也不要把他一棍子打死?
三、实现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组合,争取最佳效果。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有“感知—理解—积累——运用”几个阶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引入—初读—品读诵读—赛读(背)—说写这样几个环节。⑤初读是属于整体感知阶段,诵读、赛读环节是属于巩固深化、运用阶段,是目的阶段。实践证明:这个阶段是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是科学的完善的阅读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读中练听,有读中练说、练写、以读促写的大量时机。它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吸收、迁移能力。如教读《件珍贵的衬衫》,可通过周总理关关爱普通工人的细节分析,让学生看到一代伟人光辉的人格,再让学生谈感想,写心得体会,这样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当然,教无定法,阅读教学是需要不断探讨的,教学的科学性只能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但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进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